《殷商甲骨文“地”字、“攴”字考释(上)——“数学天文学”的概念(二)》

《殷商甲骨文“地”字、“攴”字考释(上)——“数学天文学”的概念(二)》

《殷商甲骨文“地”字、“攴”字考释(上)——“数学天文学”的概念(二)》

张天弓

探究殷墟甲骨文《干支表》最为棘手的问题是:殷墟卜文中有“天”字、“干”字、“天干”概念,但未见到“地”字、“支”字。其实,涉及“地”的字形不少,如“立”(,《合集》7365,宾组)字象正面直立人形,足下的“一”即表示地,但这都不是独立的“地”字。为什么不见“地”字?

殷墟卜文未见“支”字,“攴”字应是“支”的本字,同时又是“数”字的本形之一:“攴”字如何与“地”相联?

字形思维不见其字,如何思维,如何解释“地支”?我们称谓殷墟的“地支”、《干支表》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这种形状与“干支”及“地支”的“西源说”是不是有关联?

唐锡仁等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论述新石器时代的“地理概念”有两个基本判断:(1)“地方的观念是错误的,这种错误的概念影响中国五千多年,直到近代,地圆说占绝对统治地位以后,才无人相信‘地方’说”;(2)引用冯时《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的天文学》(载于《文物》1990年第3期)关于墓穴形状图形研究的基本结论:“它向人们说明了天圆地方的宇宙模式、寒暑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更替。春秋分日的标准天象以及太阳周日和周年视运动轨迹等一整套古老的宇宙理论”,证明“天圆地方”观念的起始是“接近仰韶文化早期,大体与黄帝时代相对应,距今6000多年”。【1】唐锡仁、杨文衡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6页)这些论断非常明确,可见“地方”观念在“宇宙理论”中的重要位置,又直接与“太阳周日和周年视运动”相关。这是从天文学看地理,可以深究的空间很大。

殷墟甲骨文未见“地”字,如何见到“地方”?“地方”何意?“宇宙理论”何意?“地方”怎样与“太阳周日和周年视运动”相关?“地方”观念是否影响中国五千多年?中国古代天文学有没有“视运动”概念?这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我们研究者反思。

湖北秭归遗址“陶顶盘”(距今约7000年)【2】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文物局编著《秭归柳林溪》,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2页、140页,彩板2)表示太阳、月球与地球之合体,为数学天文学的范型,也就是说,秭归先民知晓地球是圆球、圆形的,没有“地方”观念,而是“视运动”运算必须“化圆为方”,方圆互动,这属于天文学中的平面几何学。尤其是“陶顶盘”(图1)中有“干攴”的原型,即8个“八方格”周转;一个“八方格”需用二十二只算筹小棍拼合而成。(图2)同时还有秭归遗址“陶法器”之“四目”明确表示“视运动”概念。

这里,我们可以在天文学“视运动”概念、“干攴”概念的坐标体系中探讨“地”字、“攴”字和“地攴”概念。未曾见过“干支”概念、“天干”概念、“地攴”概念的专门研究。笔者已经探讨“天干”概念,这里拟重点探讨“地攴”概念。

战国楚简才见到“地”字,形体诸多,这里仅举三例:“”(《郭店楚简·语丛(四)》)形,为“文”字之左下斜画分割出来,与下“一”合为一“丁()”,即“土”形。“”(《郭店楚简·大一生水》)形,是“文”字左下斜画切割下来,变成下“土()”,象土丘之形,左上形为“三丁”,表示土之“生”的数理十二,意思是“土”为“地”之本。“”(《包山楚简》)为“文”字之左下斜画分割出来,变成左旁“土”。《包山楚简》(公元前316年)、《郭店楚简》(约公元前300年)成书应在屈原同时或稍后。

隋释智果《心成颂》论述今体的书法字势,开篇就说“回展右肩,长舒左足”,这个“左足”与人“大”或楚简“地”中的正面人形的“文()”之“左足”有关。这种字形演变一目了然。何以证明?《心成颂》下文说:“分若抵背,合如并目。”【3】张天弓《智果〈心成颂〉考》,《张天弓先唐书学考辨文集》,荣宝斋出版社,2009年版,第348—349页)这与天文学“视运动”运算“分”、“合”直接相关,“并目”即是(《合集》13628,宾组;《合集》6194,宾组),智果未曾见过甲骨文,但深知天文地理。书法与天文地理如何相关?东晋王羲之《小学篇》即是《千字文》的原本,《千字文》开头就说:“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这是讲蒙学的天文学知识。【4】张天弓《王羲之〈小学篇〉考》,载于《书法》2020年第1期)

郭店楚简《大一生水》篇:“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道也其字也,清昏其名。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天地名字并立……”【5】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之“太一生水篇释文注释”,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第125页。按:开篇释文为:“大(太)一生水。”此“释文”为“大”字准确,“注释”解释为“太”,而篇名则定为《太一生水》,这为“改字名篇”。见笔者《“书道”考——郭店楚简〈大一生水〉篇的书道哲学》,载于《中国书法报》2020年7月21日)此段与《老子》有一定的关联,但核心是讲“数学天文学”,与墨子、屈原的“数学天文学”相关,源头就在秭归遗址“陶顶盘”。这里暂不详述此篇,仅提示几个相关的要点。

(一)秭归“陶顶盘”中的“文()”字,与《郭店楚简》的“地”字二形“”、“”右上角之“文”同形,数理相通,可以运算“文”字数理“十一”的黄金分割率0.618,而“地()”字的产生,则凸显了天文、地理的分化。所谓的“地方”观念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出现的。

“天”有二名“青”与“昏”,是指“文()”的头顶之处;“天”还有一字为“道”,是指“文()”的足下。这是因为人“大”中的正面人形,才有“天”之二“名”、一“字”。只有成人才有名、字,怎么“天”也有名、字呢?没有人“大”则,谁也搞不懂。为什么“天地名字并立”?因为人“大”顶天立地才有上为“天”、下为“地”。必须强调,人“大”之生则本于“土”。

(二)殷墟“衣”字形体诸多,今注家有多种解释,如“同殷”、“衣祀”、“同卒”等,这有合理性,但基本不认可《说文》的说解。【4】李圃主编《古文字詁林》第七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56—566)《说文》释“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象覆二人之形。”【5】〔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影经韵楼藏版,388页)此处关于“衣()”字初文的释形,是说上为“人”形而下为产妇的“二乳丁”,所谓“象覆二人之形”即是象母亲“二乳丁之形”。从历史因果的数理逻辑看,“二乳丁”本源于“胎衣”或“胞衣”,根于生命个体之生、“土”之生。

《说文》释“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段注:土,二横当其长,士字则上十下一。【3】《说文解字注》第682页)此说精准,与士字对比,“土”字数理为十二,所以“吐生物者”。

殷墟未见“裳”字,“衣”字一种形体“”(《合集》1535,宾组)为上“文”下二“人丁”,此“文”为直立正面人形,与秭归“陶顶盘”中的“文()”字相同,可以运算黄金分割率0.618。这可以证明秭归“文()”字确实象正面人形。“文()”字人形中下“五()”即涉及人体之“支(肢)”。

殷墟“衣”字其他形体有:“”(《殷墟文字甲编》337)为二乳丁同二眼;“”(《合集》22655,出组)为二乳丁同二眼而眼下鼻孔出气回;“”(《合集》28881,何组)为二乳丁同二眼,与天文学推步法运算四方、四方风相关;“”(《合集》28877,何组)为为二乳丁同二眼,可以引申为领袖和衣襟。

“衣”字的造字之意是本于“土”之“生”、生命个体之“生”,与天文学推步法、运算四方、四方风直接相关,因为涉及定气法与平气法。

无独有偶,公元前五世纪末古巴比伦的天象占星术,就是用“出生时刻”对应“行星位置”来预测个人命运。这种新的占星术与古巴比伦预先存在的计算天文学的关系模糊不清,但科学史研究认为二者紧密相关,并且占星术采纳了计算天文学的目标与方法,而希腊化时期的希腊天文学就是在“这份巴比伦遗产中形成的”。【7】〔美〕戴维·林德伯格《西方科学的起源》张卜天译,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第25页)古巴比伦占星术的“出生时刻”对比“星象”、“月相”可作参照,有助于我们理解殷墟“衣”字的二乳丁同二眼,成为视运动的运算四方、四方风。下面将会讨论,这与巴比伦计算天文学“锯齿形函数”可以对接、交换运算。

(三)殷墟“乳”(,《合集》22246,子组)字,象母亲两臂怀抱婴儿喂食母乳之形,清细看,其婴儿开口相对之处即为凸显的乳丁。乳丁即乳钉。“乳钉”为殷商青铜器的基本纹饰,有些青铜礼器乳钉纹饰涉及数学天文学的周日视运动、周年视运动、运算四方风。

1974年河南郑州商城遗址出土的《杜岭方鼎》(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集中体现了天文学的视运动的“化圆为方”、“正方定极”、“定极中分”、坐标体系与基本数值。《杜岭方鼎》(一号)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杜岭方鼎》(二号)现藏河南博物院。这里仅以《杜岭方鼎》(二号)腹部纹饰为例(图6)【8】张俊儒编著《杜岭方鼎》关于此鼎的形制、工艺作了一些说明,大象出版社,2017年版),笔者已有专论,现仅作简略说明:

此方鼎正面的腹部纹饰的总体构架为三层:A.上部右边12乳钉,左边12乳钉;B.中间为“四目”(图);C.下部四方为360乳钉,即90X4=360。

(1)“四目”的每一目,眼珠为“日”,数理十;眼眶为“月”,数理十二,日月之合体数理二十二,与“干支十”、“地支十二”相同,即是表示“视运动”,这与殷墟甲骨文“目”(,《合集》6194,宾);,《合集》13628,宾组)字相同,可以运算黄金分割率。

(2)“四目”表示太阳视运动的平面几何学的“化圆为方”,即是运算“四方”、“四方风”;方鼎四目之下面即有“四方”,“四方”的每一方为二十四个乳钉,表示二十四时辰与二十四节气,这与殷墟“亚()”(《合集》43,典宾)字可以互证,四方的每一方,在“亚()州”区域中的四个角皆有位置。”亚洲区域绝大部分在北半球,极少海岛在南半球。这是数学天文学“视运动”的视点方位需要进一步深究的问题,现在可以明确,“地方”这是数学天文学地球中的一个区域亚洲,因为视运动的推步法才“化圆为方”、“正方定极”、“定极中分”,这才与“地方”相关。不知这一点,“地方”与“天圆”并举而统称为“天圆地方”,是自设局限,将天文学视运动的视界定于一隅,完全失去了的全球的视野。

(4)二十四时辰与二十四节气的对接,必须有三百六十度,或者说,三百六十度对接时辰、节气,必须二十四。这个方鼎中下面有90个乳钉,与四方之“四”的乘积为360度,360÷24=15,这是指乳钉,相当于齿轮、刻度或角度。二十四乳钉为轮齿,两齿之间的角距为15度。

(5)殷墟甲骨文“度()”字,是黄金分割0,618:0.382,表示这个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长边与短边之比,这与“目”字相同,“目”字数理二十二,也可以运算黄金分割率。方鼎之“四目”可以运算四个黄金分割率,这属于太阳视运动的内插法,可以对应外插法。

(6)方鼎最上部右边乳钉十二、左边乳钉十二,两个十二之和为二十四,表示一中,这属于太阳视运动的外插法。四方风与一中之和为五。

(7)〔清〕江永《推步法解》:“周天三百六十,此周天整度也。古法用日度三百六十五度有奇,奇零度不便分析”,天干十地支十二相配而为六十,六其六十则为三百六十矣,“要在体数恒为三百六十”。【9】〔清〕江永《推步法解》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商务印书馆据守山阁丛书本,1985年版,第1—2页。按:这是指三百六十度为基数。西汉易纬《乾鑿度》:孔子曰:岁三百六十日而天气周,八卦用事各四十五日,方备岁焉。今学者认为“孔子曰”为伪托,但三百六十日即是三百六十度,同时为“天气”的一周岁,这涉及数学天文学的坐标图示的核心。“八卦用事各四十五日”,是指“化圆为方”、“正方定极”的平均度数,与甲骨文“”字的数轴线所指四个方位对应,首先是角度。这就是说,经学家江永《推步法解》的算法渊源有自,下面详述。此“天气”是现代“天气”概念的原型,而在数学天文学中,有天气、地气、人气、水气等。

《杜岭方鼎》的“四目”以下之“四方”,即是运算三百六十度。在基数三百六十度加五度,再用黄金分割率之“度()”可以运算古法“日度三百六十五度有奇”之“有奇”。

(8)《大一生水》篇所谓“青昏其名”,是指“天”之“青”与“昏”的二名,即是说周日视运动昼夜长度之比0.618:0.382。所谓“道亦其字”,是指“道”为“天”的“字”,就是天文学视运动的推步法中的书道(另文探讨)。前面提到楚简中的“地()”字,均为“文()”的正面人形的下“五()”,相关,即左下撇之“支(肢)”,所以有“天地名字并立”。

总之,《杜岭方鼎》略早于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数学天文学的范型,核心是周日视运动与周年视运动的坐标体系与数值。《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认为:“距今7500—8500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龟甲和骨、石器上有契刻符号,很可能具有原始文字的性质,其中如‘’形符号等与安阳殷墟甲骨文卜辞中的目字极为相似。”【10】《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第50—51页)现在可以肯定,贾湖甲版上的“”形就是“目”字,而且有天文学“视运动”的意思;其他契刻符号可能与数字、天文学相关,此书《关中地区仰韶文化陶器上的刻划符号》表中的“”形,应该就是殷墟甲骨文的“丁”字,可以表示乳丁(乳钉)。

应该提示一下,今有学者将《杜岭方鼎》的纹饰称作“兽面纹”或“饕餮纹”,已成常例,恐为不妥;明明是人眼,怎么看出是“兽面”、“饕餮”呢?可能是“四目”难以理解,其实是二乳丁演化为二目,再加上二目则成为天文学视运动的“四目”,可以将二十四时辰与二十四时辰与二十四节气合体,也就是说,天地人的关系中存在着生物学的前提与基础。

秭归遗址的“陶顶盘”与商代的《杜岭方鼎》(二号),在数学天文学坐标体系上是高度契合的。这种天文学视运动的坐标体系图示,一圆一方,堪称数学天文学的范式。

殷墟“道”(,《合集》28800,无名组)字为视运动的运算四方、四方风。“德”(,《殷墟书契甲编》2304)字从四方、从直,造字之意是视运动运算四方风,中间“直”字为“横平竖直”之“直”(《合集》22050.2),上面长划即是表示直通天顶、北极,同时是数值之“直(值)”。“德()”字与“道()”字互证,就是表示天文学视运动的运

算四方、四方风。“德”字另一种形体“”(《甲

骨粹编》864)殷商表示推步法的“视运动”,左形为“衣”字的“二乳丁”,与定气法、平气法相关。“道()”、“德()”表述天文学视运动的运算四方,而四方的表述式是四方之乳丁。

殷墟“行”字有两种形体:“”(《合集》27978,无名组)为上乳丁而下人丁,同时也表示上下左右之道路,当然是天文学推步法之道路;“”(《合集》25579,出组)为上二目下二目(同人丁、乳丁)。二形体的造字之意相同,表示推步法的视运动运算四方、四方风,可知二目等同于二乳丁。

郭沫若《卜辞通纂》第375片,卜文是殷人癸卯日占卜:今日四方的东方、南方、西方、北之是否来雨?【11】刘翔等编著《商周古文字读本》,语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12页)这与商代《杜岭方鼎》中视运动的“四方”的数理相一致。《杜岭方鼎》数学天文学的范式,其“四方”一则是四目,一则是四方之每一方皆为二十四个乳钉,甲骨上的占卜是数学天文学之用。

郭店楚简《老子》诸本,其实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因为是今者观古之反溯。从天文学“视运动”看,此本比较混杂,远不及《大一生水》篇简明,不过也透露出天文学的重要信息。例如《老子》甲本中的“足之为足,此恒足矣”【12】《郭店楚墓竹简》,第111页)这涉及天文学推步法中的视运动之“恒足”,极其重要,因为“恒足”动才有“视运动”,与天恒动、地恒动互证,缺一不可【12】《尚书纬·考灵曜》:“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见明宛委山堂《说郛》本)“视运动”不是引进的天文学的一个名词。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篇九》:“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岐伯对曰: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徐春鹏注释:“节”:指腧穴,是人体气血交会出入的地方。“以为天地”:指人体与天地相应。“度”: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日行”两句:月亮绕地球运转一周,要27.32天,平均每日运行十三度有余(360度÷27.32=13.18)。”【13】徐春鹏译注《黄帝内经》,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70页)笔者认为,人体是与天地相应,确切地说,身心、体性是与天文地理相应,这是视运动的实质。天度之“度”有多义意,核心是视运动推步法之“度()”,这是黄金分割率。

作为视运动的坐标体系,首先要交换运算地球公转的基数360度与周年的太阳年、回归年,这都必须使用黄金分割率之“度()”。月亮绕太阳一周为一个月,平均三十日,这三十日也相当于月相运转的基数。所以殷墟有常月30日,小月二十九日;大月三十日、三十一日,还有闰月等。【14】陈美东《中国科学技术史天·文学卷》总结:“殷代历法的月,有29日的小月,30日的大月,还有连大月和31日的大月。”科学技术出版社,第22—23页。按:这种小月、连大月、大月的算法,虽然是应用,也与集合论函数相关)这也必须使用黄金分割率之“度()”。

身心、体性与天文地理相应的核心是“六六之节”,就是6个“干支表”为三百六十,即三百六十个乳丁。“九九制会”是指天干、地支皆用极数“九”,满一而“进十数位”,涉及两个集合交会的函数“三合(亼)”与函数“六”。

“節”的本形为“卽”:“”(《合集》24760,历无名间)是右形为乳丁、左形为上“白”下“三合”;“”(《英国所藏甲骨集》2518,黄组)是右形为乳丁、左形为玄;“”(《合集》32995,历组)是右形为乳丁(近似“度”)、右形为上下三合而中为版丁。跪立人形表示敬神,头部为乳丁则非常诡异,难以理解,其实与二十四节气相关,显示集合论函数、黄金分割率,这正是左形为礼器的意思。《说文》释“卽”为“卽食也”,【15】《说文解字注》第216页)婴儿对母乳丁为“卽食(就食)”,成人对礼器也为“就食”,这是命题逻辑的历史因果理论,从婴儿就食到成人就食,所以“”的跪立人形有两面,向东为乳丁,向西为首,面对礼器。(待续)

2021年11月5日

相关推荐

R7和R9显卡的性能比较与选择指南(深入了解R7和R9显卡,为您的游戏和设计需求做出明智的选择)
【心得】由PSV的續航時間 帶你認識鋰電池 @PSV / PlayStation Vita 哈啦板
国际快递退运全解析:退运原因、退运时间、退运地点及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