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故事】不断求索,锐意进取,二十载为人师表——专访戚振强老师

【经管故事】不断求索,锐意进取,二十载为人师表——专访戚振强老师

精彩观点

●我们不断漂泊,不断求索,不断重新定位,而今我们不再犹豫,不再彷徨。心坚定,脚不停。

●生源质量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只有有了高素质的学生,才能真正发挥出教师团队的专业水准。

●能力是重点,我们讲知识不如能力,能力不如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

●经管的教授都是行业内的杰出人物,对人才培养、行业实践都有突出的贡献。

●我们应该将主要的时间精力放在发挥我们的优势上,就是培养创造性、复合型人才,当然这不是空中楼阁,它应该是跟前沿应用相结合。

一、时代变迁,谈及当今经管学子

‍‍‍

‍ ‍‍‍‍ ‍‍ 经管学院是我校成立最晚的一个院系,以前规模较小,仅一个专业,即两个班的学生。现则有四个比较长久的专业,是学生人数第二多的学院。其次,1997年刚成立经管学院的时候均为二本招生。2008年工程管理专业通过专业评估之后开始一本招生。现我院的工程造价、工程管理和城市管理专业都是一本招生。由此也可知,生源质量提升了不少。再者,从生源地的角度,招生的空间分布发生了很大变化。1999年时基本都是北京市的学生,后随着我校更名、扩招、申请博士点等工作的进行,广泛招收非京籍学生。这也呼应了我校“立足首都,面向全国”的发展战略。最后,我院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毕业生中,不少人担任着企业的领导岗位。近几年我校招收的新老师中,有很多为国内知名大学的博士,有些还有博士后的研究经验,所以我们的教师团队质量提升也是很可观的。

不同于80后学生,当代大学生思维越来越灵活,动手能力越来越强,每一届都有创新,都有一些老师意想不到的东西。同学们会参加各种比赛,例如房地产策划大赛、项目管理大赛等等,他们的自我培养意识和能力越来越强,随之创新意识也越来越强。

当然,目前新生身上有明显的应试教育痕迹,做事目的性太强,缺少原生动力。戚老师认为,管理是发挥人的优势,不是改进人的劣势。因此学生应当找到自己的优势,在大学四年中发现自己,这是大学四年的首要任务。

二、教学相长,解析人才培养方向

上学的机会是受人控制的,但读书与实践才是获取知识的主要课堂,在这个学校中学习的权力只掌握在你自己手中,是任何人都剥夺不了的。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的习惯,这比任何名牌大学的校徽重要得多!

教师们各有独特的教学风格,戚老师尤其喜欢跟同学们交流。他认为只有通过交流才能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接受度,从而依据学生情况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也就是教学相长。戚老师说道,其实老师们都希望跟同学们多交流,只不过因为各种条件限制,目前交流还远远不够。所以他希望同学们多提问题,抓住各种跟任课老师交流的机会。最激烈的课堂应该是互相有讨论的课堂,也就是说同学们有准备,有预习,有反馈,有复习的一个过程。

同时,他希望学生改变学习态度,真正做到为提升能力而学。他说:“教学的重点应该不仅仅是围绕书本,因为大学教育的目标,它是为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培养服务的。比如像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的培养,就是以学生未来五年的发展能力为基础进行培养设置的,比如监理工程师、建造师、造价工程师、咨询工程师等,在毕业五年能够考过这些证书,然后走上更高端的岗位。能力是重点,我们讲知识不如能力,能力不如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我们希望学生以后不但考了这个证书,还具备项目经理、咨询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的技能。”

解析了人才培养方向后,戚老师还指出管理特别注重培养两种思维:系统思维和组织领导思维。拿工程管理专业举例,培养π型人才,有两条腿,一条腿是工程技术支撑,一条腿是IT技术支撑,然后上面有一个平台,就是经济、法律和管理的知识。“我们希望培养的不仅仅是骨干人才,更希望培养领军人才。我们对学生是这样的期待。”

三、编书有感,精准解读校训精神

上学的机会是受人控制的,但读书与实践才是获取知识的主要课堂,在这个学校中学习的权力只掌握在你自己手中,是任何人都剥夺不了的。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的习惯,这比任何名牌大学的校徽重要得多!

‍‍‍‍‍‍‍‍‍编书,一种精进自我的方法:一边干一边写、一边教一边总结。这期间最大的体会就是学然后知不足。要先去做,不是懂了才去做事,是做完了再懂。这条感悟不仅于老师适用,同学们也要理解,事情必须自己做过了才有经验,知道怎么做。必须亲自去探索,这就是大学教育跟中小学基础教育不一样的地方。

戚老师籍由以上的经验进一步解读了校训。从实事求是来讲,经过一段的时间的努力,就是这个水平了,但是事情做完之后发现存在不足,我的态度很好,就会精益求精,继续努力,把它做的更加完善。所以希望同学们明白此道理,不单是看书本的知识,也要去接触业内人士,接触社会,去听各种各样的讲座,看看他们如何思考问题和兴趣点所在。最后接触这个行业,看看行业内专业人士在关心什么。‍‍‍‍

‍‍‍‍‍

四、回首历史,细数知名教授与成就

上学的机会是受人控制的,但读书与实践才是获取知识的主要课堂,在这个学校中学习的权力只掌握在你自己手中,是任何人都剥夺不了的。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的习惯,这比任何名牌大学的校徽重要得多!

(1)刘长滨教授,曾是行业领军人物,在建筑节能方面研究成果丰硕,著作等身。其中《建筑工程技术经济学》是2008年北京市精品教材,这是很多高校包括清华大学等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指定教材。刘教授生前一直担任工程管理行业相关的重要职务,对整个建设领域业内的影响相当大。

(2)丛培经教授,把建筑会计专业从土木专业划分出来。他还担任2004版的《一级建造师建筑工程管理实务》教材的副主编和《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2003年版本主编,对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经验的总结做出了重要贡献。

(3)姜军教授,《造价咨询合同示范文本》主编,同时也是全国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为专业发展做了很大贡献。

(4)何佰洲教授,是国内工程法律研究的顶尖专家。代表著作是2013年版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

(5)尤完教授,作为第二主编,主持编写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2017年版。

(6)赵世强教授,参与了《建设工程网络计划技术规程》等的编写。

五、展望未来,畅谈学院发展方向

上学的机会是受人控制的,但读书与实践才是获取知识的主要课堂,在这个学校中学习的权力只掌握在你自己手中,是任何人都剥夺不了的。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的习惯,这比任何名牌大学的校徽重要得多!

从2015年开始,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专业引进BIM,我们是BIM方面做毕业设计最早的院校之一。戚老师亲历了BIM引进的全过程,他说:“这个技术现在叫专家的BIM,以后叫全员的BIM。就跟CAD一样,以前很少的人接触,最后所有人都会CAD,同理最后所有人都会接触BIM。其实以BIM为代表的新兴技术的应用,包括云计算、人工智能 、增强现实等这些高新技术,包含整个智慧城市的背景之下,研究智慧建造绿色建造,这些都会对我们的教学方向产生影响。”

未来发展的理念是一些简单重复性的工作被高新技术和人工智能等代替。所以没有创意的劳动就不是培养的重点。戚老师说:“我们应该将主要的时间、精力放在发挥我们的优势,就是培养创造性、复合型人才,当然这不是空中楼阁,它应该是跟前沿应用相结合,所以很多课程我们也在不断的改。”

戚老师讲到,从2014年以来我院的培养方案每年都改,为了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常常需要不同学院的老师一起上课,所以要改这些课的话,需要整个学校之内协同进行,这能保证我院的教学一直站在潮头,紧跟时代步伐。另外近几年姜军院长一直在推动我院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两个专业的国际化进程。我校与台湾云林科技大学、澳门大学、美国奥本大学一直有交流项目,师生都互有交换。学校的目标是国际知名,国内一流。戚老师表示,相信通过同学们的努力可以让经管学院达到这样的标准,这也是他对学院的期待。

记者与戚振强老师合影

来源: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文化传播中心

编辑:罗煜明

责任编辑:任世豪、吴龙珠

审核:任世豪、周佳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

如何用word打开wps格式的文档(怎么把word文档转换成wps格式)
det365娱乐场所官方网

如何用word打开wps格式的文档(怎么把word文档转换成wps格式)

📅 09-06 👁️ 3705
蓝裴琳慕谨谦来不及说我爱你相关帖子
iPod nano(第 6 代)
36365

iPod nano(第 6 代)

📅 09-22 👁️ 9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