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把西方水利科学技术引入中国的第一人;他是第一位提出“综合治水”的水利专家;他参与创办了我国第一所水利专科学校——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他主持兴建了我国第一座运用近代科学技术建成的大型灌溉工程——泾惠渠;他倡导开展了首次黄河河道模型试验;他倡议设立了中国第一个水工实验所……他就是中国近现代水利奠基人李仪祉,也是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活龙王”。
“
李仪祉
原名协,字宜之
”
李仪祉(1882-1938年),陕西蒲城县人。历任陕西水利局局长、建设厅厅长,导淮委员会总工程师,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等职。学贯中西,精研水利,是桃李满天下的水利教育家,是兴办“关中八惠”、治黄导淮的实干家,是我国近代杰出水利专家,被誉为“当代大禹”“中国近现代水利奠基人”。
2019年12月,水利部发布了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12位“历史治水名人”中,活跃在中国近代水利史上的,唯有“我国近现代水利奠基人”、著名水力学家和教育家李仪祉先生。
参与创办河海大学
李仪祉从小聪颖,尤其擅长数学。1909年,他毕业于京师大学堂,考入德国柏林工科大学土木工程科。1911年回国,两年后又重返德国,并游历欧洲多国,他考察了欧洲现代化的水利工程后,深深感到祖国水利的落后,改读柏林丹泽大学,专攻水利。
1915年回国后,李仪祉即担任由张謇创办的我国第一所水利高等学府——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现河海大学)的教务长和教授,在清凉山畔培桃育李,培养了一大批中国近现代最早的水利专门人才,如宋希尚、沙玉清、汪胡桢等,为中国近现代水利教育事业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
亲自编写教材,如《水工学》《水工试验》《实用水力学》等。在李仪祉的倡导下,学校组织编写了一些经典的、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教材,填补了当时水利教育的空白。
翻译了多种国外水利专著,积极引入西方先进水利技术,首创了不少水利专业名词并使用至今。
重视总结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治水经验,以学贯中西的治学态度,为学生讲授水利课程。
广泛搜集中外治河书籍,制作各种河工模型,同时非常注重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常常带领学生奔赴各个河流、各处河段实地考察。
造福四方的水利实干家
1922年,他离开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回到陕西老家,担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兼渭北水利工程局总工程师。著名的“关中八惠”引水灌溉工程就是他在这段时期内主持规划的。他主持的泾惠渠工程是我国第一座运用近代科学技术兴建的大型灌溉工程。
泾惠渠渠首
李仪祉是我国水利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开拓者,是我国现代水利科学技术的奠基人。他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水利实验室、第一个水工实验所。他担任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时,主张上、中、下游并举,提出了治理黄河的总体方略和具体措施,是第一位提出“综合治水”理念的水利专家。
李仪祉的爱国故事
李仪祉的少年和青年时期正处在中国人民饱受内忧外患的时代。他心怀科学救国的热情,两次赴德学习,成绩名列前茅但都没有拿学位。他说,我不远万里来到德国求学,求的是学问,而不是学位;公费学生用的钱是老百姓给的,能省一文是一文,无论如何是不能浪费的!
李仪祉不仅身体力行,还以坚定的言行激励身边的人。他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和学生们说:“水利是百姓生存之本,工程师的责任就是要为国家和人民解决实际问题,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在泾惠渠的修建过程中,面对资金不足、物资匮乏等重重困难,李仪祉多次亲赴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奔走筹款,甚至不惜变卖个人财产,以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抗日战争时期,李仪祉依然不顾年迈体弱,为抗战事业奔走呼号。他积极参加西安的防空工程和战时西北经济建设,在广播电台发表演讲,动员各界捐资支持抗战。庐山谈话会期间,他为庐山暑期训练团讲授农田水利课,鼓励学员们科技救国。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他主动请缨,到前线帮助规划抗战时期的水利防御工程。他叮嘱同仁和学生:“抗战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我们不能只在教室和实验室里研究,我们要把知识带到战场上去,用水利建设来支持抗战。”
1933年黄河决口时,李仪祉抱病前往现场参与治河工作。1938年初,李仪祉前往渭惠渠大坝工地亲自督促工程合龙,随后病重卧床。
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心系国家,念念不忘:“切望后起同人,对于江河治导,本余之素志,继续努力,以科学方法,逐步探讨……其未竟及尚未着手之水利工程,应竭尽人力财力,以求于短期内,逐渐完成。”3月8日,他在西安逝世,享年仅56岁。
李仪祉先生的一生
是忧国忧民、为民造福的一生
他在中国水利史上的丰功伟绩
令后人高山仰止
而他清正廉洁
为人民谋福祉的人格魅力
更令人深深折服和感动
来源:中国水利、河海大学档案馆、河海大学水电之窗
编辑:高宇卉、梁思徽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所发布的信息均出于为公众传播之目的,如其他媒体或个人从本公众号下载使用须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江苏省水利厅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原标题:《治水名人故事 | 李仪祉:我国近现代水利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