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钓友,昨日来向我请教关于江河中鳊鱼的钓法,想知道该如何在水域中找准鳊鱼的行踪,进而提起钩来。于是,我便将我所积累的钓鱼经验,逐一向他讲解。然而,当谈到钓底与钓浮的问题时,却有些出乎意料的误解。这个误解,似乎源于他曾向其他几位钓鱼博主请教过,结果得到了统一的答案:鳊鱼最适合钓浮。
于是,我便反问道,在座的各位钓友,若你们面临野钓鳊鱼的选择时,究竟会选择钓底,还是钓浮呢?倘若你读完此文,心有所想,不妨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而在这里,我先分享我自己的思考。
鳊鱼究竟应钓浮,还是钓底?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要论清楚,首先必须明确具体的水域环境、鱼情以及个人的需求。倘若你没有事先了解某个水域的情况,那直接下结论说鳊鱼就该钓浮,是对钓者的不负责。若是在不熟悉的水域,我建议可以一钩钓底,一钩钓浮,这样的方式可以兼顾到鳊鱼在水面和水底的不同活动状态。若实在嫌麻烦,钓底亦可选择使用双钩和跑铅的方式,这同样能达到目的。
然而,若非要在“钓底”与“钓浮”之间做出选择,我更倾向于“钓底”,尤其是对新手而言,不妨试试裹大铅皮钓跑铅,这种方法简单而有效,操作难度小,适合入门。至于浮钓,也并非完全不能选择,尤其是当你面对的是一些养殖鳊鱼,或者是鱼群密集且体型较小的情况,这时钓浮无疑是更为合适的选择。在此情况下,便可以像钓翘嘴那样,从水面到水底,逐渐调整钓深,慢慢寻觅鳊鱼的活跃区域。
但若你的目标是纯粹的野生鳊鱼,或者你钓点的资源相对较差,甚至可能一整天都没有多少收获,那此时我会建议你老老实实地钓底。毕竟,野生鳊鱼的觅食方式和习惯,与养殖鱼大相径庭,它们更多依赖水底的食物,而非水面的浮游生物。此外,如果你不希望钓到那些小个体的鳊鱼,渴望挑战更大的鳊鱼,那么钓底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展开全文
然而,倘若你坚持要钓浮,也并非不能。在某些情境下,钓浮深一点——如距离水底10公分至20公分的范围内,效果或许会更好。就如我个人的经验,往往是长子线、大钩距的组合,这样可以同时应对底部与浮动的鱼群。而无论子线长短,钩距大小,钓上大鳊鱼的机会依然存在。虽然我并未说“大鳊鱼就必须钓底”,但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我们这片水域的大鳊鱼偏爱潜藏在水底,它们似乎更喜欢在水底静静地觅食。
接下来,便是调漂的问题。关于一钩钓底,一钩钓浮的调漂方法,我可以简单地为大家讲解一下,操作也非常直观:
首先,挂上玉米进行调漂,目标是让整个漂尾完全露出水面。然后,在长子线距鱼钩5至10公分的位置,绑上一小块铅皮,这块铅皮的作用是将漂尾拉入水中。接着,推浮漂,调至露出水面即可,这时,钓底的钩位便已就绪。一般而言,我会选择调三至四目的浮漂,但若钓浮,我也常会选择更深的钓目,保持浮钩与底钩的适当距离。
至于鳊鱼的窝料与饵料,常规的方式便是用嫩玉米打窝,挂上嫩玉米来钓。当你刚到达钓点时,可以先撒些窝料,再利用少量多次的方式持续补充。如果是钓养殖鳊鱼,或者是鳊鱼口感极好且个体较小时,这样的方式效果不错。但若你期望钓到个体较大的鳊鱼,或是你的钓点资源并不丰富,那么可以选择换一种方式。
一种办法是使用老玉米进行隔夜窝,窝料的数量可以大一些,甚至可以一次性打20斤窝料,确保引诱鳊鱼的到来。虽说这会显得有些“喂鱼”,但有时候,这种高浓度的窝料反而能更好地吸引大鱼。如果你不愿意使用这种方式,也可以选择使用粉质饵料,像酒糟、麸皮、白面、菜籽饼等混合,尤其是在小鱼多的时候,使用老玉米效果更佳。
这些办法,虽说常规,却也有些微调的空间。比如,有些钓友会加入香菜或榨菜的汁液,或是用鸡肝、鸭肝作为窝料,这些都有助于提升钓鱼的效率。不同的饵料,或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好结果,但这类方法的广谱性较差,要么成功,要么空军,大家需慎重选择。
最终,以上这些,不过是我个人的经验与心得,分享给大家参考。钓鱼是个技艺与耐性并重的过程,不同的钓法适合不同的环境和鱼情,希望每位钓友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对于那些喜爱野钓的朋友们,不妨在评论区分享你的体会:你更喜欢钓底还是钓浮?你认为哪种方法更能带来好收获呢?
愿每位钓友都能在悠长的河水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钓鱼节奏,无论是底层的静谧,还是水面的波动,都能以悠然的心态,感受大自然的馈赠,享受那份沉静与满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