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字的浩瀚星河中,每个字都是一颗独特的星辰,闪烁着历史的光芒和文化的深邃。今天,我们要探讨一个充满历史沧桑感的汉字——殍,“殍”字怎么读,又是什么意思呢?
一,“殍”字的正确读音
“殍”字的标准普通话读音是【piǎo】,属于第三声。
结构:左右结构。
同音字:【瞟】。
二,“殍”字的字义解析
“殍”字是由歹、孚组成
歹【è】,古字形像一个人的部分残骸,本义指剔去肉的残骨。
“歹”字旁的字一般与坏、死亡、不吉祥有关。比如 残、殡、殆、殃等字。
“孚”是“俘”字的古字形,外形像被一只大手抓住一个人,是一个会意字,俘虏、俘获。《说文》——军所获也。从人孚声。
所以“殍”字的本义就是指饿死后无人收尸的人。
“殍”字在汉语中指的是因饥饿而死的人,特别是指在饥荒中饿死的人的尸体。这个字用来形容一种极端的悲惨状况,反映了历史上一些动乱时期人民因灾荒而遭受的苦难。
三,“殍”字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殍”字的使用体现了古人对饥荒和社会动荡的深刻记忆。它不仅仅是对死亡的描述,更是对生命脆弱和社会责任感的一种反思。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殍”字常被用来描绘战乱或天灾后人民的悲惨境遇,传递出一种对生命尊严的坚守和对社会正义的呼唤。
1,唐代 韦庄《秦妇吟》——六军门外倚僵尸,七架营中填饿殍。
六军门:唐六军的驻地。饿殍:饿死的人。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禁卫军的营门外靠着饿死僵尸,营里也满是死人。
这首诗借一位逃难的妇女之口描述了唐末黄巢起义时的社会乱象,因战争缺粮,到处都是饿死的人景象,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盐铁论》——野有饿殍,不知收也。
意思是田野有饿死的尸首而不去收殓。
“野有饿殍”是一个成语,还有【野有饿莩、饿殍遍野】,常用来形容兵荒马乱老百姓因饥饿而大量死亡的悲惨景象。
四,结语
总结:“殍”字的正确读音是【piǎo】,意思是指因饥饿而死的人。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每一个字都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让我们继续探索汉字的奥秘,发现它们背后的故事,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每天进步一点点,逐渐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不仅可以拥有广阔的视野,还可以赋予了自己独特的见解。